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,去年自打「内卷」这个词儿出来之后,就发现身边简直无时无刻不在「卷」。护肤肯定也不例外啊。但如果仔细想一想的话,它也算是个好坏参半的事吧——各个品牌在产品竞争上的内卷,同等价格下我们可以坐收渔利,get 到更好的东西。但这也让我们在用护肤品的时候产生焦虑。以前早晚共用一套产品也挺好的,可是现在很多成分被打成「不适合白天用、只能晚上用」,强行区分早晚护肤的产品。
感觉现在你不整个两套早晚分开什么的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个「成分人儿」了...
所以觉得还蛮有必要直接从成分的角度出发,来说说护肤品是否有必要一定「早一套晚一套」。我们直接进入正题~首先要讲一下,这儿的「早一套晚一套」是指早晚分别使用不同主要功效成分的两款产品,比如说早上用着一款主打 A 成分的精华,晚上就一定要换成主打 B 成分的精华。那么针对这样的情况,大多时候是没有必要特意早晚各一套的。如果你用着一款产品觉得很好用、很适合自己,大多数情况,你就是可以早晚都用它呀。有些同学可能听说过一些成分「白天/在紫外线下用不好」,但这都属于极少数情况了,我们后面会讲到。实际上,护肤品中的绝大多数成分,在阳光下都是没什么问题的。不会容易出现像分解失效啊、加剧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啊、 或者因为有光毒性而导致皮肤过敏啊之类的情况。大家可以仔细看看手上的护肤品的使用说明,也能发现,一般产品都不会强调自己只能在白天或只能晚上使用,默认就是早晚都 ok👇所以这样你晚上用的啥,早上也可以继续用,没什么问题。如果要举一些 🌰 的话,像常见的 VC、多肽、烟酰胺、玻色因啊这些都是 ok 的。除此之外谣言最多的熊果苷 ( ∂ 和 ß 两种类型) 实际上是有明确结论可以白天使用的 [1,2]。而抗坏血酸棕榈酸酯则在「紫外线会导致细胞毒性」的结论上证据并不充分、在学术上也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同 [3]。当然护肤成分那么那么多,👆 只是举了大家最容易有疑问的几个。其它的成分 or 产品你想知道它能不能白天用,也不用问我啦,还是直接看产品的说明就好!那说完大多数,就要讲少数的特殊情况了——有一些成分不适合白天用,相对更适合晚上使用。当然这类产品一般在自己的产品包装上会直接说明限夜间使用/适合晚上使用,或者强调使用期间一定要做好防晒来避免白天紫外线的影响 👇
这类成分我们在以前的文章里也都零零散散讲过,主要有以下 4 种。酸类。它们剥脱角质的功能会让角质层变薄,角质层薄了会一定程度上影响皮肤屏障抵御紫外线的能力。所以白天使用可能会因为屏障弱而增加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。A 醇/A 醛。一方面跟酸类类似、会因角质变薄加剧紫外线伤害,另一方面它本身也很容易见光分解而失效。曲酸。本身是一个容易让皮肤出现敏感状况的成分,白天用的话会加强敏感的可能性 [4]。呋喃香豆素。它因为具有光毒性而会在紫外线下使皮肤出现疼痛、发红、发炎等情况 [5],不过它在护肤品中比较少见,一般会出现在柑橘类精油中。所以从理论上来讲,它们都是不建议在白天使用的,也就是说你如果晚上把它们作为「一套」的话,白天就得用「另一套」了。不过,我也说了是「理论上」嘛。因为在实际中不能单单只看成分,更要看产品本身。现在很多品牌的技术配方都可以做到曲酸、酸类、A 醇产品也是能够在白天放心使用的 (A 醛一般还是不太行),柑橘类精油里面也可以避开呋喃香豆素。所以它这种情况并不绝对,具体怎么样也是——直接看产品的说明就 🉑️但不是必须
现在也有不少成分早晚搭配的护肤方法,比如早抗氧晚修护,早美白晚抗老等,但它们都属于是「可以,但不是必须」。之所以说「早 C」,主要是因为它虽然在紫外线下会被氧化分解,但这是一个「牺牲自己保护我们皮肤不被紫外线氧化」的过程,能很好地帮助减少细胞损伤,这一点也是目前得到普遍认可了的 [6]。而「晚 A」则就像上面说的,在具体的产品没有特殊说明的话,它还是更适合晚上使用的。所以它俩一早一晚,VC 早上美白抗氧化、VA 晚上抗衰细腻皮肤,就还挺搭的~但就像上面说的,这不是「必须」。如果你喜欢的话,早 C 晚 C 也没什么问题;如果产品 ok 那早 A 晚 A 也可啦!其它的成分搭配也是同理,如果是为了功效互补当然可以选择不同的产品早晚搭配使用,但如果没这个需求,一瓶走天下也没问题。单从成分来看的话,大多数时候都没有必要特意追求早晚各一套护肤品。少数的特殊情况主要是在于像曲酸、酸类、A 醇/A 醛、呋喃香豆素这几类本身不太适合白天、而更适合晚上使用。而从「产品」角度来看,如果产品没有明确说自己「仅适合夜间/避光使用」,同样也还是可以早晚用同一套护肤品的。
或许有的小可爱还想知道像烟酰胺和酸类/VC、多肽和酸类/VC 之间到底能不能「叠涂」的问题,可以 👉 🔗 这几类成分不适合叠涂。
图片来源:giphy.com
[1].researchgate.net/publication/350621514_Alpha_Arbutin_as_a_Skin_Lightening_Agent_A_Review[2].ec.europa.eu/health/scientific_committees/consumer_safety/docs/sccs_o_169.pdf[3].sciencedirect.com/science/article/pii/S0022202X15300609
[4].ec.europa.eu/health/ph_risk/committees/04_sccp/docs/sccp_o_148.pdf
[5].natoxaq.ku.dk/toxin-of-the-week/bergapten/
[6].ncbi.nlm.nih.gov/pmc/articles/PMC3673383/#ref3